新北職人在地傳承 X 技術再造
「我們有歷史、有故事、有產品獨特性,我不相信做不起來,只是願不願意、夠不夠堅持而已。」
茶山房林祐安
林祐安是製皂世家「茶山房」第三代,他說,從前身「美盛堂」到現在的「茶山房」,三峽林家傳承的家業,見證了臺灣製皂業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興衰更迭。
藥皂熱潮不再 停產十年「度小月」
據臺灣肥皂清潔劑工業同業公會資料顯示,日治時期,日本人已在臺灣開工廠生產肥皂,只是採取配給方式,產量不大。臺灣肥皂工業真正興起是在1945年之後,公營的臺灣工礦公司用日本人留下的機械設備繼續產製肥皂,也開始有民營小型工廠出現,以油脂、燒鹼、純鹼與水玻璃加溫皂化的「冷製法」製作肥皂,當時設備簡陋、品質粗劣,但肥皂是民生必需品,即使又貴又不好用,依然供不應求。「美盛堂」第一代創辦人林義財年輕時就是在臺北後火車站當學徒賣肥皂,每天觸摸皂鹼過重的肥皂,竟得了富貴手,為了這無法根治的疾病,決心研究不傷肌膚的中性肥皂。1957年與弟弟林登賢聯手創立「美盛堂」肥皂工廠,以一款「浮樂脫」浮水藥皂一舉成名。當年全球只有「美盛堂」和美國IVORY做得出浮水皂,堪稱最具代表性的「起家皂」。
林祐安指出:「早期醫藥不發達,人們勞動量大、洗滌需求高,浮水藥皂含乙類成藥,具備簡單的清潔、殺菌功能,很符合消費需求,當時市面上至少有三、四款藥皂,都主攻這個市場。」但後來藥品愈來愈便宜,西藥房、藥妝店普遍,加上液態清潔劑如沐浴乳、洗手乳面世,肥皂幾乎完全被取代。
「漸漸的,幾乎沒人願意再使用肥皂洗澡,很多人刻板印象覺得肥皂太乾燥、會傷害皮膚,只適合洗手不能用來洗臉、洗身體,市場逐漸沒落。」他嘆了口氣:「而且法規將原是清潔用品的肥皂歸類為化妝品,規範和限制變得更多更複雜,工廠設備、製程至少得花數千萬元重整才符合規範,更沒人想接手,在我回來之前,工廠已經整整停產了10年。」
更多內容請參閱=>https://event.cts.com.tw/2018newtaipeicityshokunin/item3.php?m=23